打造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質去九宮格時租科普力”_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世界科學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科技創新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正在推動著現代產業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著眼于這一重要發展階段,明確提出了一個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新理念——“新質生產力”;這是一種生產力的變革性躍遷。不同于依賴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生產力發展方式,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推動生產力的高效能、高效率提升,進而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明確提出,要通過科技創新去引領產業創新,進而構建一個基于新質生產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這里要指出的是,科技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同樣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先開展科普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播,通過向公眾普及各種科技知識及科學進展,從而提升他們的科學知識水平。然而,小樹屋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目前則被國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2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改草案)》第五條中首次明確規定:“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科普既然已經被確立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科普也就應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推動力。為此,筆者明確提出一個新概念——“新質科普力”,用來表述那些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并且共同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普新方式和新功能。本文將從新質生產力發展的4個基本內涵來討論“新質科普力”的特點和作用。

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生態環境

創新是引領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們需要從2個維度來理解創新:①要重視科技創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②需要通過科普使得創新精神被公眾廣泛接受和深刻理解,從而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正如國務院在2021年6月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里提出的科普基本原則:“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也就是說,“新質科普力”要求今天的科普工作者不能像過講座去那樣把科普活動簡單地停留在科技知識的傳播和介紹層面,而是要把科普的重點放在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進而使公眾把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融入創新實踐中。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為此提出了“元科普”的新概念,即由在科研第一線的科學家創作科普作品,并通過這些作品傳遞出科學家本人對科學的感悟和理解。國外的大科學家往往很重視“元科普”作品的創作。例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創作的《時間簡史》,以及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創作的《確定性的終結》。筆者認為,“元科普”就是一種通過傳播科學精小樹屋神和科學家精神來培養和鼓勵公眾創新精神的“新質科普力”。因此,今天的科研人員,尤其是優秀的科學家要重視“元科普”的創作。

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開展和落實體制改革方面,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顯然,通過科普來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創新的認識和科學履職能力,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2022年8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科普規劃》),其中有一項科普任務就是要加強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前沿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趨勢的學習,提高他們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認識。由此可見,在新質生產力涉及的制度變革和制度建設方面,“新質科普力”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推廣科技前沿新技術、新知識

新質生產力特別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尤其是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往往是建立在這類高新技術之上。例如,人工智能、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已經成為當前催生新產業的強大引擎;而類腦智能、量子通信和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則推動著未來產業的誕生和成長。針對當前正在形成和發展的這些高新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其九宮格他部委于2024年發布了一個關于新產業標準化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八大新興產業和九大未來產業。

顯而易見,科普工作者有必要及時傳播和普及科技前沿新技術、新知識。這種科普活動也屬于“新質科普力”,它能夠強化科技創新的影響力和推動力,進而有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國家在《科普規劃》里也明確提出要針對新技術、新知識開展前瞻性科家教場地普,重點關注戰略導向基礎研究領域和前沿技術,如腦科學、量子計算等。

科技前沿新技術、新知識往往超越傳統的知識框架和認知水平,其應用前景也可能具有不確定性或風險,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危害,如當前的人工智能或者基因編輯技術。因此,科普工作者在進行針對性科普時需要認識到,科普并不是簡單的科學知識普及,而是涉及前沿新技術的價值判斷和解釋,需要進行科技創新領域的輿論引導,需要掌握并用好科技解釋權。換句話說,“新質科普力”不僅在知識維度上要對科技前沿新技術進行普及,而且在價值維度和社會維度上還要進行相應的判斷和解讀。

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及時、迅速地將具有新穎性的科學新知識和科技新成果進行轉移轉化,從而在這些科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應用于產業實踐的新型生產工具和新型生產資料,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需要通過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方式去開辟生產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從而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自20世紀中葉以來,舉國體制的建制化科學研究逐漸在美國形成,并被推廣至世界各國。這種體制把科學變成了一個與公眾隔離的封閉體系,科研人員通常鉆進科學的“象牙塔”里追求自己個人的研究興趣,公眾很難了解到科學新發現或新進展,就更難去把握和轉化這些新知識、新技術。當前國際學術界對這種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的問題已經開始了反思。例如,在美國科學院2020年2月舉行的一次科技政策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科學界需要加強與公眾的交流與互動。

時租場地顯然,“新質科普力”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要打破科技界與公眾之間的隔閡,幫助產業界以及相關的部門和機構能夠及時地了解和掌握科技新知識和科技新成果。此外,前沿領域的新知識或者顛覆性新技術往往是難以理解的,要把相關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顯然就更不容易;而科普則是破解這一難題的一個有效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在《科普規劃》里也對科普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把這種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功能定義為科普活動與科技創新之間的協同作用之一。

在采用科普進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活動時,有2個方面需要關注:要注重發展新型的科普傳播方式,如短視頻、直播等網絡新媒體,并把傳播媒介從靜態的印刷品為主轉變到了基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實時的、動態的數字化電子產品。要注重打造新型的科普傳播共同體,把科技創新相關的主體(如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科協及其基層組織)與產業應用相關的主體(如科技企業、行業部門和行業學會)進行科普活動的互聯互通,通過科普活動讓科技成果的有關信息及時且無阻礙地從創新主體流動到產業主體,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知識和技術“堵點”,填平創新主體到產業主體之間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訪談”。

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有賴于高素質人才隊伍,主要包括2類人才:開展科技創新和創造新技術、新知識的科技型人才,如科技領軍人才、專業研究人員和技術專家;熟悉前沿科技知識和技術發展,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如工程師、技術員和工農業從業者。顯然,“新質科普力”在培養造就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是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基礎;這也正是“新質科普力”的首要任務。公民的科學素質并不只是指了解一定的科學知識,而是要能夠理解并崇尚科學精神,掌握基本科學方法并能夠在實踐過程中給予應用。當前,國內科普活動總體上依然以普及科技知識居多,以提高科學素質為目的的科普工作仍相對薄弱。因此,科普工作者需要重視向公眾傳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批判精神和理性思維能力。需要強調的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許多舊的知識被更新,各種傳統的觀點被推翻。這個時候公眾更需要得到科學批判精神的普及,從而才有能力去理解和把握不斷變化中的科技知識。

當今,多學科交叉和跨學科研究正在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個主要趨勢,科普在促進科研人員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方面顯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對于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和專家而言,往往是“隔行如隔山”,而科普則可以為專業研究人員拆除學科之間“隔斷”,讓前沿領域新技術新知識在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之間“流動”。20世紀中葉生命科學的形成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在1944年寫了一本著名的科普書——《生命是什么》;在該書的影響下,眾多物理學家、化學家進入生命科學領域,采用物理學和化學理論及相關的技術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可以不夸張地說,正是《生命是什么》這本科普書推動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

在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中,勞動者是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技能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發展。對于新質生產力發展來說,不僅需要一流的科研人員來開展科技創新,而且需要各類高素質從業人員,以及時高效地把知識形態轉化為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新質科普力”對后者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即通過科普提升工農業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并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傳統勞動者往往以簡單重復的勞動技能為主,而今天需要通過科普培養出符合新質生產力的“新型勞動者”——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適應現代高端先進儀器設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的能力。

“新質科普力”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作用: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不僅是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創新人才培養,而且還有中小學生的創新人才培養。要把新科普理念融入各級學校的科學教育里,讓學生理解和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進而培育出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也就是說,“新質科普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參與創新人才梯隊的建設,不僅要通過科普來提升當前廣大勞動者的科學素質,而且要通過科普來培養造就一大批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未來科學家和工程師群體。

(作者:吳家睿,上海交通大學分享主動健康戰略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